close

Dec 20, 2009


這個月從孩子手中拿到了這本2009.12月號藝類,發現其中就有五篇文章都是談「陪伴」。前陣子在誠品也發現,新書架上有不少書籍談的幾乎也都是「陪伴」。「陪伴」對現在雙薪家庭的父母與小孩,只能說是「可遇不可求」了。


Caillou打從娘胎起,Mommy就辭了工作,整天陪著他聽音樂、說故事,這樣的胎教效果如何,我也不知道,只知道Caillou真的是個幸福的孩子,有Mommy24小時、全年無休的伴著他成長。值不值得?累不累?點滴在心頭~~ 至少他跨出的第一步、說出的第一個字、每一個初體驗Mommy都沒有錯過!這樣就夠了!當個全職媽媽,也算是給孩子的第一份見面禮吧!




朱老師的話


【陪伴,孩子永遠的需求】


  我有兩個孩子,老大天生個性就很獨立,當他小的時候,我的工作非常地忙碌,一個禮拜幾乎七天都在工作,晚上還會和朋友聚聚,談事情或放鬆一下。當時,我甚至覺得星期六、日不工作是很浪費的!


  長期處在極度的工作緊張和壓力下,再加上當時認為教養孩子,只要凡事尊重他,就是最好的方式,所以雖然他有很高的音樂天分,我不會要求他一定要學音樂,也因此陪伴他的時間比較少。儘管陪他的時間不多,卻也養成他後來獨立、理性且自主的個性,從他小時候一直到現在當完兵,都很少讓我操心。


  不過,前年第二個孩子出生後,再加上自己年紀的增長,看待很多事情的方式都有了改變,比方說以前那種一直拼命工作,認為只要休息就是浪費的想法現在就改變了,現在的我認為,工作固然重要,還是必須保留一點時間給家人和生活。


  現在我每週至少陪家人一天,每天早上起床和晚上上床前,都會盡量找時間和他們一起閒話家常,中午或晚上有空就回家一起吃飯。


  我常說小女兒的出生帶給我生活很大的改變。小生命的誕生讓我驚訝於生命的奧秘,看事情的眼光都帶著粉紅光,完全不同了!對於人生有了全新的體悟,就連當有想要罵人的念頭時,我都會想到對方的爸爸一定很不捨而收斂。參加別人的喜宴,看到新娘的父母在高興之餘眼角泛著淚光,我就會聯想到未來若自己的女兒要出嫁時,我會有多麼的捨不得,同理心加劇。


  由於陪伴的時間增加了,帶給我兩個體悟,第一個體悟是,雖然花在陪伴的時間多了,減少了部分工作的時間,但在陪伴的過程中感受到家人的支持,有更親密的情感後盾,做起事情來反而更有效率。其實,休息本來就是儲存工作能量,有了工作能量,做事當然品質與效率兼具。


  另外一個體悟就是我發現,孩子在有爸爸、媽媽陪伴時是最快樂的,這種感覺讓我理解,這就是孩子最好的禮物,其他東西無法替代。


  有趣的是,現在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,雖然有了自己的生活和天地,他還是需要我的陪伴,只是這種陪伴不再只是父母對子女,而是把他當作是成熟理性的大人來溝通,一起分享對各項事務的看法。比起他小時候,我現在跟他反而有更多的互動、也更親密。我想,無論孩子的年紀多大,「陪伴」永遠是親子之間的最好潤滑劑吧!



 


白雲裡的樂園-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陪伴


文/阿仲老師  


  最近天氣多變化,雖然已經進入冬季,但隨著全球暖化的腳步,蚊子似乎變得比以前更囂張、更活躍。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的經驗:房間裡一旦有蚊子飛進來,當天晚上就很難入睡!如果同時有兩隻蚊子,那個晚上就會變成人蚊之間的殺戮戰場。以生物的角度來說,蚊子讓人討厭的原因,不全然是吸人的血,主要是因為牠隨時會在你的左右,嗡一下嗡一下的干擾你的睡眠。


  但蚊子還不是最恐怖的,最恐怖的是在談戀愛的時候遇見一種對象,這種對象很黏人,不管到哪裡、做什麼,都會緊緊的跟隨著!今天做了什麼,和誰見了面,通通都要交代;這樣的愛情,就算有再深的愛,還是無法長久,原因很簡單:如此的愛,讓人喘不過氣來。


  其實,和孩子相處也是這樣。究竟是孩子需要大人的陪伴,還是大人需要孩子的陪伴呢?大人和孩子,究竟誰是蚊子,誰是愛得太過黏膩的情人?


  現代的社會,大部分的父母都需要工作上班,陪伴孩子的時間,其實是既奢侈又珍貴的。曾幾何時,沒有時間陪伴孩子,就成為為人父母心中的一種愧疚;於是種種的補償心態就出來了,花大錢送孩子上補習班、安親班、才藝班,然後再告訴孩子:「小時候爸爸媽媽都沒有像你這麼幸福,能夠學這麼多東西……」;亦或者,花大錢買玩具,給孩子充裕的零用錢,讓他們看起來光鮮亮麗,並告訴他們:「小時後爸爸媽媽都沒有這麼好的玩具……。」


  同時,為了珍惜所剩不多的親子時間,父母親隨時都像直升機(蚊子)一樣,在孩子身邊繞來繞去,帶孩子到公園的遊戲場時,眼睛對準孩子;孩子做大小任何事時,都認為陪著他做,甚至指導他做,就是真正盡了父母的責任,陪伴了孩子。
其實,這和擾人的蚊子與粘膩的情人關係有何不同?


  我們該思考的是,如果從孩子的角度出發,父母親的陪伴,又算是什麼呢?


  真正的陪伴,不應該是和金錢、教條、功課、才藝有關係的。真正的陪伴,也許只是跟孩子一起去做一件事情:或許是窩在家裡看一部電影、或許是到賣場去買些好菜,然後一起親子下廚、或許是一起畫一張圖、或許是一起去爬一座郊區的小山、一起唱一首歌,彈奏樂器……親子之間,可以一起去做很多事情,這每一件事情,或許都沒有太大的意義,純然的只是「相處」。而這種相處,應該充滿創意與驚喜,雖然有點不確定性卻又讓人感覺很自在,隨時可以因為狀況而變化作調整。


  很多年前,我們的社會沒有現在富足,爸媽也沒有許多時間與孩子相處。但當時成長的我們的腦海中,卻會清楚的記得某一些畫面:畫面中的父母,和我們開心的笑著,風很好,溫度很好,空氣很好,我們的感情也很好。畫面的確不多,但當我們長大之後,那些畫面隨時都會在我們需要存取的時候,帶給我們溫暖與支撐的力量。


  那,是真正的陪伴。


 


親子之間林良:輕鬆看陪伴


文/小怪獸 


   《洗澡》
自來水,貴啊貴,三個大塊頭,合洗一缸水。
一個洗頭,一個洗胳肢窩,一個用大刷子,刷他的背。
洗完澡,開個會,三一三十一,大家攤水費。  ~~林良


  閱讀可以讓孩子增廣見聞,提升孩子的視野。林良認為,童年時期應該讓孩子接觸美好有趣味的讀物,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,也因此,喜愛寫作的他把自己的一生投入散文和繪本等兒童文學創作。


  「那時我在報社負責家庭版專欄,所寫的東西要以家庭為中心,此外,寫了這麼多親子、家庭相關的文章也有私人原因,那就是當時白天在報社當編輯,回家又有稿子要寫,想賺錢貼補家用,心底對於孩子很愧疚,因為這個爸爸總是一回家就關在書房裡,所以乾脆拿起筆,把跟他們相處時互動的快樂寫下來,」談起讓他成為親子關係作家的作品《小太陽》時,林良回憶。


  林良說,自己長期以來寫作的動機一直維持單純,「就是自我表達」。他說,自己的父親一直對孩子很尊重,受到父親的影響,所以他對孩子的態度,一直也很尊重孩子的個性,從來沒有去想建立權威這件事,而仔細翻讀他歷年的作品,對於孩子的尊重也總是躍然紙上。


父母亦朋友


  「我覺得,對孩子來說,其他的關於身教大家都知道,那就是父母親要自己做榜樣,無論是對人的態度,還是不能騙人,這樣就可以培養孩子品格,」林良說,「但同樣重要的是,父母親應該是孩子的朋友,是孩子永不變心的朋友。」


  這位好爸爸談起陪伴,究竟有何看法?出乎大家意料的是,親子關係作家談「陪伴」並沒有長篇大論,「陪伴不要看得太嚴重,陪伴有很多種方式,且相當自然,」林良說認為。


笑,就是一種陪伴


  林良指出,家人在家,只要一個微笑就可以拉近距離,產生陪伴感。因為現代台灣的家庭生活常是回到家,家人就各自回房間,彼此不親近,「就算在家裡遇到,有時候也低著頭,連招呼都不打,最後連家人之間都無法相視而笑,更談不上陪伴;此外,很多家庭太嚴肅,特別是父親從來不鼓勵孩子笑,都讓人在家笑不出來,只要先有笑容,就可以改善。」


打招呼也很重要


  打招呼是禮節,但現在的人經常是跟別人打招呼,對自家人卻不打招呼。林良提醒,像是「我去上學了」、「我回家了」……招呼吃飯、喝水,這兩點做得好,孩子自然覺得父母親近,更重要的是,即使很忙,上面的事情也很容易做到。


善用遊戲分享


  「我常玩的一個遊戲就是,找一張紙,我出題孩子畫,再換成孩子出題,我畫,『你畫一個兒童樂園』孩子小時候常這樣要求,」林良說,自己小時候就常跟父親、弟弟一起玩這個遊戲,到現在還記得弟弟畫的狗很醜,卻仍津津樂道這段回憶,「這遊戲還有個好處,父親和小孩的角色可以反過來,有時候孩子欣賞,有時後父親欣賞,對於不知道陪孩子做什麼的父母來說,永遠可以隨時派上用場,又充滿創意。」


  林良提醒,並非有才藝的父親才能跟孩子分享才藝,這個遊戲重點永遠在陪伴。


講故事,永不退色的最好禮物


  「至於完全沒有才藝的父母,或說是對自己才藝一點信心都沒有的父母,說故事是一種辦法,」林良提醒,講故事不需微言大義,一個好笑的故事,甚至有點不雅的故事(如大家都聽過的各種版本的放屁大王),都能拉近跟孩子的距離。


  「我的經驗是,孩子要的東西很簡單,陪伴,從小地方、小東西做起,效果最好。」



 


以上文章轉載自98年12月號藝類月刊  http://www.jpg.org.tw/article/9812.htm


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y & Caill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